大港油田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是全国唯一实施连续监测方案的井区。截至9月15日,羊三断块监测井已监测地下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变化达28年。这些数据构建起全国最完整的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动态数据库。
面对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的情况,大港油田通过持续监测,从数据规律中找出新老井最优作业层段,形成老油田效益开发提高采收率的最佳体系,为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找到效益开发新路径。
28年守望,2口井肩负特殊使命
1995年,羊三木油田经过多年开发,综合含水率高达95%,呈现出未老先衰的态势。“但采出程度刚超过26%,说明未动用油藏藏得更深更隐蔽。得想办法找到这些油。”科研人员跳出传统思维,提出“动态追踪、精准定位”的解决方案:不急于通过增加新井或措施井采油,而是先通过专门的监测井摸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
随后,羊监1井和羊监2井投用。这2口监测井不参与生产,只专注于捕捉不同开采阶段的特征变化,完整留存地下储层含油饱和度的波动数据。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和长期稳定性,2口井下入了玻璃钢套管,不仅抗腐蚀,而且可实现无磁干扰,从根本上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
从1997年6月15日至今,这对“兄弟井”的监测范围覆盖馆陶组的3个含油单砂体。
这些数据的珍贵之处在于,完整覆盖不同含油单砂体的地质信息,同时贯穿了从水驱、化学驱到后续水驱的完整周期。科研人员将2口监测井的测井、录井数据和初次测试结果作为对比基准,全程跟踪记录地下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便于精准开展研究。“这个过程就像给隐蔽油藏做了个‘全程治疗’,从常规诊治到特效药干预再到康复调理,每个阶段的指征都被精准记录下来,为解析油藏变化规律提供了‘第一手病历’。”大港油田第六采油厂总地质师刘显贺介绍道。
数据里“寻宝”,解锁剩余油藏身之谜
7月15日,科研人员刘颜语在常规曲线上发现异常同步波动点。她将早期图纸找出来,细致比对微小变化,并与多名同行讨论。这些数据最终被确定为真正与含油饱和度相关的动态参数。
以点带面,聚面成体,科研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已28年。他们通过列表法和作图法抽丝剥茧,引入时间这个变量,划分出不同开发阶段,构建出纵向上分层段、平面上分区域的剩余油饱和度四维立体模型,从海量数据中梳理出影响含油饱和度变化的关键线索,提升稠油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的精准度。
羊三木油田存在最多的是上细下粗的正韵律储层,注水开发优先采出的是孔隙度和渗透率更高的底部区域的油,不易采出来的油大多藏在河床表层。在研究揭示了剩余油的藏身“偏好”后,科研人员把目光从15米至25米厚的主力层段精准聚焦到1米至4米厚的潜力层段,成功锁定剩余油富集区,避免了在全储层海量数据中盲目探索。
科研人员还分析了三次采油情况。数据显示,在碱/聚二元驱实施期间,油层中含油饱和度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当常规手段开采像用瓢舀水一样低效时,这样适配的三次采油技术能变成一把精准的勺子,把藏在缝隙里的油“刮”下来,有效延长油田的开发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出不同储层类型的含油饱和度计算公式,输入采出程度这一动态参数,即可实时获取最新含油饱和度数值,快速锁定潜力储层,找到隐蔽油藏。
从数据到产量,老油田有“新收成”
近年来,以监测数据为指导,羊三木油田的16口新井精准在馆陶二剩余油富集区实施。其中,常规井组成“渔网”,均匀地“打捞”油藏里的油;而水平井则可找到油层顶部的剩余油。截至目前,16口井最高日产量达48吨,综合含水率降低6.3个百分点。
老井挖潜同样成果显著。针对高含水井,科研人员实施堵水、补孔等“微创手术”。羊新14-16井是一口投产30多年的老井,原本日产量不足1吨,含水率高达98%。通过分析周边油井饱和度变化,科研人员确定剩余油集中在未充分开采的小层,实施补孔措施后,日产量增加,含水率降至89%。技术人员在同类型老井实施措施20井次,累计增油超7000吨。
这些成果还在向更大范围推广。科研人员将羊三木油田剩余油富集模式应用于第六采油厂老井封层复射工作中,成功率超过85%,使其平均含水率降低6个百分点。
基于羊监井区的研究成果,羊三断块部署了9注16采的正五点法井网,全面实施三次采油,先导试验区中心井组采收率突破54%。方案整体实施后,可使先导试验区采收率再提高10.8个百分点,延长稳产期10年以上,相当于在羊三木油田再“挤出”一个中型油藏的原油储量,为特高含水期油田效益开发提供有益借鉴。